首页国考资讯 正文

宋朝国考(聊一聊大宋朝的国考科举)

2023-12-03 187 0条评论

温馨提示:文章已超过15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写在前面:时下,国家公务员考试怎一个热字了得,在某度上输入“国家公务员考试”找到相关结果约38,700,000个,涉及到考前培训、报考公告等等,方方面面。而截至昨天,国家公务员考试近60万人已过审,其中最热岗竞争已逾千里挑一,预计随着报告窗口关闭日期的临近,这些数据必将会被刷新。今天,我想回溯到中国历史上GDP位居世界第一的宋朝,去看看那时候的“国考”是怎样的情景,简单的聊一聊大宋朝的“国考”……

  宋朝国考(聊一聊大宋朝的国考科举)

  发起与隋朝的科举制度,经历过唐朝近300年的发展到了宋朝已经趋于完善,加上宋朝统治者的重抑武的理念,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再改革使之更加完善,成为大宋王朝选拔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渠道,也因此科举取士在赵宋一代达到了鼎盛。

  招考种类很多

  到了大宋朝,国家级别的考试分为武举、制举、词科和贡举四大类。先说这武举,就是像苏乞儿一样选取武状元的考试,将来是要当将军的,可是大宋王朝自赵匡胤“冰酒释兵权”以后,重抑武几乎是作为整个宋王朝的一个红线一样没有逾越的,也不敢逾越,于是武将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偶尔有“黥面”将军狄青、抗金英雄岳飞等名将,但其下场也不咋地。制举就是由皇帝下令举办的临时性的考试,时间不一定,设定职位也不多,而且最要命的是自己不能随意报名,得有官员推荐,有点类似今天的公务员遴选,只是类似啊。还有词科,这是个和制举一样不为我们所熟知的一个考试,这个考试主要是选择搞字综合的办公室主任或者秘书之类的,虽然报名没有制举那么严格,但因为所考的范围之广、答案要求之高,加之设置职位之少,所以在整个大宋王朝前后的近300年时间里只有百十来人被录用,太难了。最后要说我们所熟知的贡举,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得状元的那个考试,这也是大宋朝最重要的国家级别的考试了,也是入选大宋朝公务人员几率最大,机会最好的一个考试。到了王安石当宰相后,开始推行改革变化,将原有的贡举中明经、诸科两个科目取消了,就剩下进士科了。此外,除了上述四大类考试之外,还有类似于像我们今天的“艺考”“特长生”之类的,只要琴棋书画……等等有一样拿的出手的,就有机会进入到大宋公务员队伍里。我估计那高俅,就是凭借一手好字、还能吟诗作对,最重要的还会踢“足球”,得到宋徽宗的赏识,掌管了禁军,但这个人心术不正,最后成为北宋末年四大奸臣之一。他成为奸臣这是高俅自身问题,但可以佐证在大宋朝可以凭借特长高居庙堂之上的!

  限制条件较少

  大宋朝的“国考”绝对称得上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皇亲国戚这种在封建社会顶层的不用说了自然可以报考了,但对于乡野村民、贩夫走卒等等只要不存在以下情形的都可以报考。第一,不是和尚、道士的,都可以报名参加;第二,不是吏,首先要明确以下吏和官可不像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是一回事,吏在古代是为官服务的的工作人员,《水浒传》中的宋江宋押司就是个“刀笔吏”,就是为官员抄写公之类的工作人员,这样的吏是不能报考的;第三,只要不是盲人,或者是脊椎断裂不能自理的,既是偶有小的残疾都能报考;第四,没有作奸犯科,违法乱纪,被官府处理的都能报考。

  大宋的国考没有年龄限制,老少皆可;但有严格性别歧视,女性不得参加;没有学历限制,无论是在官方学校就读还是在家自学都可以。但并不是一点限制没有,大宋朝在选用人才时,是十分重视道德,道德败坏是不能进入朝廷做官的,这一点和我们现在十分相似。但我有个问号?大宋朝对“德”是怎样考察的呢?家访、询问,还是其他……不得而知,因为“德”的考察不能量化啊!

  考试程序规范

  话说这最为重要的进士科贡举,虽然限制条件少,但有这相当规范的考试程序。宋承唐制,科举考试有解试和省试,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又改革加入了殿试,我们所听说的连中“三元”就是指在三次考试中都是第一。首先这解试是由国子监在秋季组织主办的,各州府组织符合条件的进行考试,考第一的叫解元,能通过解试的才可以进入下一步省试;在说这省试,可不是字面意义上到省城考试,而是在解试后第二年春季到大宋的首都汴梁或临安参加考试,省试中考的第一自然就叫省元,那些合格通过省试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进士,好多人终其一生能混个进士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最后就是殿试了,殿试是北宋时确立的,北宋时期殿试第一名叫榜首,二三名叫榜眼,而且前三名都可以叫状元,等到了南宋后,才将殿试的第一名成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起了个新词叫探花。这三个考试程序是来不马虎和颠倒的,但宋朝的学子还是相当厉害的,在中国有科举制度以来,连中“三元”的共用18人,其中大宋朝出了5位,位居朝代排行榜首位。

  考试纪律严格

  在大宋朝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对号入座,对在宋朝时候考生就有了考好,而且不随意调换,而且只能白天考,晚上是要休息的,所以要是在宋朝的古装剧中,考生点灯野战那是不对的。再者若是在考生带资料、传纸条等等,那么将面临着严重的惩罚,立即被清出考场是必选项,除此之外还将面临着一届到五届不等的不得参加考试的惩罚。要知道在大宋朝科举考试可不是一年一次,而是三年一次,这要是五届不让参加考试,惩罚的分量可不轻。除了要求考生,大宋朝为了确保科举制度公平,还发明了“糊名”和“誊录”,有以防止判卷人作弊,最先发明的是“糊名”,通过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就是把考生的名字等等糊起来,可是判卷人仍然可以通过答卷人的笔体来营私舞弊,后来又发明了“誊录”,即组织一伙人,将考生的试卷誊录下来,然后考生原卷封存备查,誊录下来的试卷由于判卷人判卷。宋朝人在这一点上可是高,相当高!!!

  尽管赵宋一朝为选取人才费尽苦心,设立多渠道的招考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报考条件、确立了规范的考试程序、建立了严格的考试纪律,好像公开、公正、公平。但这只是好像而不是事实,且不说那些与赵姓有关系的皇亲国戚可以封妻荫子不用考试直接进入官场,那些权贵势力总能营私舞弊、操纵考试,要不也不会朝廷也不会严肃考试纪律。相比于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更为规范、更加公平、更为人性、更加完善,要不也不会每年有那么多人为了公务考试而发奋学习。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zusa 网址:https://www.byhwxt.cn/zyks/post/246.html 发布于 2023-12-03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